【网贷推广宝】2013年典当业十大新闻

    国内整体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在多元化的融资市场格局变动中,典当行业所迈出的每一步,既平稳,也艰辛。本报编辑部对典当业一年的发展进行认真梳理,并多方征求业内人士意见,评选出了2013年典当业十大新闻,相信会对典当业在2014年的发展有所启发。

    No.1 股票典当被“叫停”

    事件回放:2012年末,商务部明确规定:禁止和预防典当行违规融资参与上市股票炒作或为客户提供股票交易资金;禁止以证券交易账户资产为质押的股票典当业务。于是,2013年年初,一些已涉及此项业务的典当行陆续与客户终止了业务合作。股票逐渐“淡出”典当行业。

    评述:其实,当早些年股市行情尚佳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典当行都涉足过这项业务,有的甚至在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上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精于此道者,仅该项典当业务的典当余额就能达到一两亿元,而普遍的一年放款五六百万元也不是问题。在他们看来,这样既能为典当行的发展增添新渠道,也能避免业务的过于集中所导致的同质化竞争。

    然而,在该项业务当中,绝大部分客户并非急需融资经营的中小企业主,而是投资者,这本身就与典当行服务中小企业的初衷相悖。况且,股票典当最大的风险漏洞在于无法登记,一旦出现问题,典当行也难以得到相应的法律保障。

    主管部门叫停一项看似正常的业务,这样的例子在近几年的典当业发展中并不多见。虽然业内有惋惜、遗憾,但从总体上分析,禁令的初衷依然是在相关保障尚不具备的背景下,督促行业防范风险。这也提醒了典当行,在开发虚拟物品典当业务方面,必须更加谨慎。

    No.2 金价下跌,走势不明

    事件回放:自2013年4月以来,黄金价格连续下跌,到12月,仍在持续的跌势让黄金价格经历了自1978年以来最差的数月。典当行的黄金当价和绝当黄金售价,也几乎是一天一降。因为金价的谷底难以判断,再加上金包银骗当事件在全国的陡然增多,一些谨慎的典当行无奈地放弃了黄金质押业务。

    评述:不少专家预计,黄金价格很有可能还要继续下跌。甚至有人预测,到2014年中期,黄金价格可能会跌至每盎司900美元左右,较目前水平再下跌24%。

    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典当企业,往往看重的是这项业务给企业带来的人气。如今金价持续下跌,无疑会大幅度减少典当行人气,这在房地产业务进入盘整、财产权利又难开展、机动车业务大家都抢的大背景下,会让不少典当行的经营雪上加霜。

    更为关键的是,在典当行业面临转型的当下,很多企业都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民品,特别是黄金典当业务,如今的金价连创新低,无疑会让很多企业对黄金典当望而却步。而由金价下跌反映出的是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也会让典当行对自身的经营心生迷茫。如何拓展创新,对典当行而言已是日渐迫切。

    No.3 地方监管再进一步

    事件回放:今年以来,各地主管部门在典当行业的管理上举措频频,颇受关注。例如,继商务部的《典当行业监管规定》之后,四川、江西、安徽、甘肃等地都相继出台了当地的管理细则与办法。也有一些地区是在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年初上海市商委典当行业监管信息数据库中心的正式启动。另外,还有的地区选择将此前已发布的措施进行修订,如天津市商委修订当地典当行及分支机构变更申报要件及流程。

    评述:在今年各地主管部门对于典当行业的监管范围中,禁止典当企业非法吸储,严格管理股东变更程序等在其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未来一段时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典当业的监管不会放松,这应该是种大趋势。

    比起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机构,典当行的监管相对来说向来都是比较严格的,这被普遍视为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种必需。而事实也印证了,不少客户走进典当行,看重的就是其属于更加规范的融资机构。

    当然,在制定监管措施时,有没有可行性、能否有效地落实更为关键。一方面,地方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去盲目跟风,不以应付的心态面对,避免措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该在当中“扮演”好承上启下的角色;而作为典当企业,则应该养成正确认识。毕竟维护行业形象和发展,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发力。

 ,2013年典当业十大新闻;   No.4 银监会严禁向典当授信

    事件回放:2013年6月,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防范外部风险传染的通知》,严禁向典当行以及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授信。对于自身融资渠道本就不宽的典当行业来说,消息一出,无疑令他们深感“雪上加霜”。

    评述:之前五大国有银行基本不会给典当行提供授信,已是业界不成文的共识,而此次的明令禁止,把中小银行也纳入其中。

    此举固然有为银行防范风险的考虑,然而,在典当行业看来,通过银行解决自身融资,符合《典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而且,典当行业是接受监管的正规行业,如此一来,有将典当笼统划分为民间借贷的意味,从“名分”的角度出发,对典当行业来说不够公平。

    另一方面,相比增资扩股,理论上讲典当行从银行融资应该是更加便捷的方式。近几年来,有一些地区的协会人士都在为此奔走牵线,在江苏、云南等地甚至已初见成效。但“禁令”一下,无异于大家的努力打了水漂。

    不过,不向典当行授信,不代表典当与银行的合作之路被完全封死。无论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行竞争,还是融资市场的需求,双方合作仍存在一定空间。因此,典当行业首先更应进一步注重规范自身,自己为自己先“正名”,为合作打下良好的前提基础。

    No.5 银行闹钱荒 典当很淡定

    事件回放:今年6月末,银行爆发“钱荒”,当时许多中心企业在银行融资无门的情况下,纷纷转向其他融资机构求助,典当行自然也成了备选之一。出乎意料的是,典当行对于这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欲望。在这次钱荒中,典当业总体上不温不火,不论是对市场的判断,还是风险控制的作用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评述:在这次“钱荒”危机之中,一些典当行并没有因为生意上门而大举放款,依旧将风控做到了实处,过滤掉了相当数量存在风险的贷款机会。从长远来看,虽然典当行可能失去了一些业务,但一个懂得把握风险的融资机构是值得企业主信赖的。

    随着现在融资市场的日趋庞大,各类融资机构也层出不穷,典当行要在其中分一杯羹,看似不是难事。但典当行应该把握住未来一段时期的融资形势,针对市场客户推出有效的产品,找准合适自身发展的路线。

    No.6 中典协召开首次会员代表大会

    事件回放:由商务部主管,5家企业联合发起的中国典当业协会于今年6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据中国典当业协会筹备组组长黄海介绍,中国典当业协会的成立,旨在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评述:2013年初,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筹备成立中国典当业协会;4月17日,中国典当业协会筹备组召开第一次会议;6月28日召开中国典当业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典当行业协会在今年正一步步向行业走来。业界对中国典当行业协会的期待已久,因为它承担的职能,是向政府反映企业的诉求和建议、加快行业的立法进程、建立行业规范,而在这些方面,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容低估。

    尤其是在整体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当下,中国典当行业协会的成立,将有助于通过对宏观形势的深刻把握,对未来典当行的业务发展进行统一指导和规范;在有效监管的同时,能为行业的发展指明道路,帮助行业渡过当下的难关,更好地推动典当行快速、健康的发展。而在未来,中国典当行业协会还能在行业自律、人员培训、政策宣贯、交流宣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让典当在我国多元化融资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作用更加深化。

    No.7 绝当销售亮点不断

    事件回放:8月18日,由本报主办、北京东西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全国绝当精品拍卖会”在北京金源燕莎商场开槌,300多件绝当精品悉数亮相。除此之外,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地,今年都陆续举行了一些与绝当品相关的展销会、特卖会、拍卖会,社会反响强烈。

    评述:“首届全国绝当精品拍卖会”的前期征集得到了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典当行业协会的支持,最终走上拍台的,都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门种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民品典当的重要性越来越受行业重视,这也是2013年典当市场中一个可圈可点的新气象。另外,行业也需要权威、正规的平台搭建,既能助力他们更快捷地处置绝当品,实现资金回笼,也能为宣传典当整体形象制造无形的广告效应。

    在今年经济仍处低迷,房地产市场走势尚不明朗、开发全新业务又并非易事的前提下,作为最传统的民品,称得上是典当业能依靠的一张“王牌”,因为其有着不可低估的民众基础。而典当行做民品,在经验、人才、管理方面,相比其他融资机构优势明显。重视民品业务,显示出现在一部分行业经营者正在转变思维,学会认清自身的优势。以多元化的发展手段应对多元化的市场竞争,能有效地分散风险;而积极地打通上下游关系,未雨绸缪,对于典当经营者的能力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No.8 主营典当企业港板上市

    事件回放:2013年10月28日,主营典当及按揭贷款业务的中国汇融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据悉,该公司在中国内地的经营实体目前为苏州市的“吴中典当”,专门向客户提供以房地产、财产权利和动产为质押物的典当贷款。而该典当行注册资本达5亿元人民币,以注册金来计算,为全国第二大典当行、江苏省第一大典当行。其实,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典当企业希望上市,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涉足典当。早在今年5月7日,香港联交所创业板就曾迎来广东汇金典当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的主体公司为汇联金融服务控股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上市;而在2010年11月,上海银通典当有限公司也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评述:不管是以典当经营为主体上市,还是将典当作用为次要业态为自己的融资业务铺平道路,典当行业拥有了越来越雄厚的资本实力。这既说明典当行业在发展壮大,更说明典当企业也在转型。因为雄厚的资本企求的是丰厚的回报,典当只有越来越好地发展,雄厚实力才会不断进驻。所以,典当行业一方面需要借此东风,发展、壮大自己,更要提高自己,将高资金的高要求变成自己行业发展的动力,将行业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No.9 最高法新规定引发关注

    事件回放:2013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审理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在该意见稿的第一条“民间借贷的界定”中,将融资担保、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借款也适用其界定的民间借贷。而第三十八条也明确规定:借款人向典当行借款,在借款合同约定利息之外,还约定手续费、综合费等其他合理费用的,应予保护,但利息、手续费、综合费等合计折算后以不超过年利率15%为限,超出部分不予保护。

    评述:其实,关于典当是否属于民间借贷的争议由来已久。细看此意见稿,也只是将典当的借款协议纳入民间借贷范畴。所以,业界大可不必为此耿耿于怀。

    至于此意见稿中的第三十八条,既然此前已经有《典当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此条规定的精神也自然应当与办法相一致——典当综合费用包括各种服务及管理费用,动产质押典当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42‰,房地产抵押典当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27‰,财产权利典当的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24‰。而典当行在面对不同的法律规定时,应当有理有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No.10 房地产业务“绝对地位”动摇

    事件回放:今年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的房产业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息,上海地区的房产业务量不仅同比出现下滑,更是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截至目前房产业务占比依然超过半数,但房产业务出现盈利大幅回落已经是业内普遍的共识。

    评述:房产业务作为我国典当行收益的重要支柱,一直是各家典当行最为看重的业务。但在受到业内同质化竞争,其他融资机构挤兑的环境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典当行房产业务盈利能力出现下降。这对于典当行而言是不愿看到的,但对于行业发展而言却也是必经之路。行业前期通过粗放式经营快速站稳脚跟后,面对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在,还只是依靠房产业务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房产业务在未来几年依然会是典当行的重要业务这点毋庸置疑,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房产息费的逐年下降,看着一年比一年少的盈利,又能有多少经营者无动于衷。也许现在说房产业务将要走下“神坛”还为时尚早,但未雨绸缪已是大势所趋。

    来源:中国商网

【网贷推广宝】2013年公募基金共赚1700亿

    凭借着宝宝类产品走俏和创业板暴涨,公募基金2013年实现了四年来的最好业绩。据天相数据显示,72家基金公司旗下1731只基金去年共盈利1686.93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贡献了七成利润。

    平均每只股票基金赚1.3亿

    2013年基金整体实现较高盈利。据天相数据统计,72家基金公司旗下共1731只公募产品在2013年整体盈利1686.93亿,是2009年以来的最佳业绩。

    在72家公司中,华夏基金旗下56只产品盈利160,2013年公募基金共赚1700亿.24亿元,景顺长城基金旗下30只产品盈利103.67亿元,成为仅有的两家盈利超百亿的公司。景顺长城基金的盈利水平从2012年全行业第25名跃升至第2,成为了2013年盈利增长幅度最大的公司。

    产品类型看,股票型基金是赚钱大户。2013年586只股票型基金共盈利770.67亿元,单个产品平均盈利1.3亿元。而在单个产品盈利榜中排名前五的股票型基金盈利水平都在20亿以上。在股票型基金中,赚钱能力排名前三的是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易方达科讯和景顺长城精选蓝筹。

    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增长7%

    基金公司帮基民赚了1700亿元,他们的管理费也没少收。基金年报数据显示,基金公司在2013年共获取管理费收入273.61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7.54%。

    盈利能力最强的华夏基金管理费收入也稳居第一,2013年管理费收入23.68亿元,同比增长10.81%,嘉实、银华等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也实现同比稳步增长,而博时、大成等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则出现小幅下滑。

    如果把基金为持有人赚的钱和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做个对比,以此来衡量单位管理费创造出的基民盈利,那么则共有20家公司的持有人盈利是管理费的8倍,即基金公司收了1元管理费,为持有人至少赚了8元。其中,华商基金“夺冠”,该公司以3.85亿元的管理费,为基民赚取了72.83亿元。

    “余额宝”没赚过“活期通”

    年报数据显示,13只“宝宝”基金去年赚取的利润合计达66.78亿元,占全部货币型基金利润的三成。但规模最大的余额宝没有赚过老二“活期通”。

    数据显示,在13只“宝宝”中,华夏活期通绑定的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去年实现的利润最高,为20.75亿元。而在规模上问鼎第一的余额宝却稍逊一筹,去年利润为17.89亿元。此外,规模上10亿元的货币基金还有南方现金增利A,去年利润为14.7亿元。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凭借余额宝的大获成功,天弘基金在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规模效应却并未带来相应的可观利润。“由于余额宝货币基金的属性,使得它的管理费率仅为0.3%,是股票型、混合型等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的五分之一,相对廉价。”

    来源: 新京报(北京)

【网贷推广宝】2013年全球场内期货及期权交易量增2.1%

    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对全球84家衍生品交易所的最新统计,2013年,全球衍生品市场场内期货及期权合约交易量达216.4亿手,同比增长2.1%,较大幅萎缩的2012年略有反弹,但仍与2010年、2011年相差较远。我国内地四家期交所交易量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规模与2012年排名前十位的交易所相差较大,全球排名与2012年变化不太大。变化相对明显的是中金所,全球排名提前了5位。

    分地域看,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集团的利率期货、期权和洲际交易所(ICE)的能源掉期产品的带动下,北美地区交易所的交易量取得了9.9%的增长,占到全球总交易量的36.7%。而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萎缩。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地区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量的萎缩,很大程度上与韩国交易所Kospi200指数期权交易量的大幅下滑有关。去年,Kospi200指数期权交易量只有5.8046亿手,较2012年缩减近67%,主要是因为韩国当局大力度打击了股票衍生品市场投机交易。除韩国交易所外,亚洲其他交易所大多保持增长态势。

    ,2013年全球场内期货及期权交易量增2.1%;内地期交所排名上,大商所、上期所、郑商所和中金所分列第11、12、13和19位。去年,上述四家交易所分列第11、13、14和24位。

    “不难发现,内地四家期交所的排名与2012年变化不大。”中国宏观对冲研究院院长付鹏对期货日报记者说,这与内地期货交易所规模与前十名的交易所相差较大有很大关系。

    另外,去年掀起的交易所“并购潮”改变了一些交易所的排名,其中ICE最为经典。去年12月,ICE完成了对NYSE Euronext的收购,交易排名由2012年的第12位一举跃至第2位,仅次于CME集团。香港交易所得益于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交易排名由2012年的第23位蹿升至第15位。日本交易所集团是去年年初由东京证券交易所(2012年排名第34位)和大阪证券交易所(2012年排名第18位)合并成立的,2013年衍生品交易量大幅增长56.3%,由去年的第17位(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合并排名)升至第14位。

    分品种看,我国内地有多个期货品种的交易量位列对应类别的前三名。其中,大商所的豆粕期货、郑商所的菜粕期货、大商所的豆油期货分列农产品类前三名;上期所的黄金期货、铜期货分列金属类的第1和3位。

    来源:期货日报

【网贷推广宝】2013年债市托管规模逼近30亿元

    昨日,上海清算所公布了2013年度中国债券市场统计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去年全年中国发行债券6.9万亿元;截至年末登记托管余额达29.9万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14.1%。

    目前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占据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登记托管余额达到27.8万亿元,市场占比达93.0%,同比增速为13.0%,2013年债市托管规模逼近30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2014年流动性虽难以趋松,但基本面或会为债市带来支撑。

    国信证券指出,从去年11月开始,经济名义增长速度开始回落,其变化将给债券市场的运行带来正面影响,因此基本面为本,是2014年市场运行逻辑的核心的正面支撑。

    来源:广州日报

【网贷推广宝】2013年债券信用风险有急剧增加

    2013年对于债市是不平凡的一年。6月份资金面流动性危机引发了“钱荒”,使债市下半年走势无法预测。当“钱荒”过后,债市行情比较大级别的熊市又给这个行业蒙上了阴影。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固定收益俱乐部举办了“2014年债市再平衡”高端沙龙。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信息部的王超群发表了演讲,她认为今年以来有135家发行商有评级下调的情况,跟去年比增长的两倍的情况,在评级公司这块实际上也有一些反映,就是信用风险有一个比较急剧的增加,明年会有一个中长期的债券的到期,可能在明年信用风险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块。
    以下是演讲实录:

    王超群:因为我们是中央国债公司做估值这块,所以对债券市场了解的可能是比较全面和宏观一点的,所以可能在这个地方我们就从宏观的角度总结一下2013年债券市场的一些特点。

    从这些特点里面,我们看一下有没有蛛丝马迹,能够看出2014年的债券市场,包括政策方面,以及其它方面能有什么特点的预测。

    我们主要是一些自己的观点,有不成熟的地方欢迎各位给我们多多指教。

    首先看一下2013年债券市场的供给量。从净发行量来看,2013年债券市场,随着债市风暴、资金链的原因,2013年债券市场结束了2011、2012年飞速发展的局面,2013年增速非常的缓慢,从2013年看起来像进入了瓶颈期的感觉。

    从各个类型的债券,政府的方面的债券发行,因为有一个计划在里面的因素,发行总量是平稳的增长。从政策性金融债和信用债速度减了很多。

    国债,我们统计了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城投债没有放在这里面,2013年的总量增长到15%的速度。从政府的收支平衡发展,以及我国的斥资率的预算来看,2014年可能在国债方面的增速应该和2013年我们预测基本上相当的。但是对于信用类债券可以看到,我们数据统计到10月末,公司信用类债券占整个市场的发行总量44%的比重,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一些。从主要的品种来看,平时我们一些传统的品种像企业债、中票、短融发展的比较慢。企业债比去年下降了14%,我们发改委那面停止了审批,导致了下降。还有收益率听说不再发行,就导致我们城投债反映到企业债里面的发行速度有所减慢。

    对于中票、短融这些,可能因为债券余额有一个40%的占比限制,2013年发的也是比较少,到了年底收益率高了,发行人有一些容忍不了这么高的发行成本,也是暂停有一部分债券,有一些推迟了发行。

    我们看交易协会网站上面通过了注册,但是还没有发出来的中票,我们看量还是很大的。预计到2014年,因为这些市场要筹集资金,你现在市场收益率高了,它接受不了,但是一旦高成了一种病态,下不来的时候,这一批该要的资金还要发出来。预计到2014年传统的一批债券中票等会比2013年会增多,对债券市场会是一个压力。

这两年的创新品种,一个超短融和PPN,是不受限制了,PPN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有一个70%的增长,这是信用类产品的看法。

    2013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债券市场的交易非常的清单,自从4月份监管风暴以来,债券的流动性明显的减弱,到10月份全年的量下降了40%,但是从5月份到10月份这个比重来看,实际上是下降了70%多,也就是在我们银行间市场杠杆一旦下来之后,对我们市场的交易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也是看了一下,监管风暴之后,信用债的换手率,美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信用债换手率只有一倍左右,我们的监管风暴之前我们的换手率是10倍左右,是美国的10倍,从我们平时做估值能够看出来,大概70%、80%都不是真实目的的交易。真的一旦监管风暴完了之后,剔掉了大部分的做虚假交易就慢下来了。

    现在看交易结算来看,真实交易的可靠度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估值工作来看,我们需要剔除的虚假交易量也是减少了很多,所以监管风暴对我们债券市场的交易来看从表面上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说到回购这块影响不是很大,还是平稳的增速。

    信用利差,和我们历史的经验来看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大家可以看见,这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到2009年,以及后面2010、2011年的阶段,当时出现了两波收益率的大幅上行,两次都是因此信用风险的上升。2008、2009有几个小企业的传闻,有几个小企业屡次传出换不起债的行为,导致市场的风险急速的扩大。

    今年市场收益率同样出现了上行,但是我们的信用风险差在收窄,与历史不太相符。这两三个月信用利差出现了反弹,但是反弹到现在还是处在不是很高的水平,这跟我们历史经验有一点背离。

    我们分析一般信用债的上升是之后信用产品的,一般收益率上升到一定的水平,对于低信用的投资,对生产精英荟带来一定的压力,这时候信用风险会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可能3A和2A+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其他的都会有很明显的影响。

    我们看了一下评级公司的反映,2013年债券信用风险有急剧增加,今年以来有135家发行商有评级下调的情况,跟去年比增长的两倍的情况,在评级公司这块实际上也有一些反映,就是信用风险有一个比较急剧的增加,明年会有一个中长期的债券的到期,可能在明年信用风险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块。

    来源:和讯债券

【网贷推广宝】2013年中国黄金消费量创新高

    据中国黄金协会昨日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黄金消费量首次突破1000吨,达到1176.40吨,同比增长41.36%。其中金条用金同比增长接近六成,达375.73吨;首饰用金同比增长近五成,达716.50吨,刷新1949年以来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中国黄金产量也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23%,至428.16吨,连续第七年位居世界第一。

    黄金消费量三年翻番

    “因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黄金首饰消费量可能在未来不到十年内较2010年增长一倍。”世界黄金协会远东区董事总经理郑良豪在2011年黄金峰会上表示,当时曾被媒体认为是大胆预测。但近三年时间,中国黄金的消费量就从2010年的571吨增长至目前的1176吨,同比出现翻番。

    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覃维恒向记者表示,2013年国内黄金消费量出现高速增长主要与国际金价大幅下滑、国内金价连续下跌有密切关系。去年金价的大幅下跌,加之传统理财观念黄金保值的影响,激发了消费者购买黄金硬通货储值的欲望,因此,消费量也随之发生较大幅度上涨。

    北京宝瑞通典当行相关负责人昨日对记者表示,春节期间典当行黄金销售量达一天一公斤。春节期间二十天共完成黄金销售量22.5公斤,较往年出现大幅增长。据宝瑞通典当行黄金分析师介绍:“由于国际金价不断下跌,典当行也相应作出了价格调整。在价格走低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投资黄金金条和黄金金饰的消费也有更多的需求。”

    黄金牛市12年终结

    去年以来国际金价“跌跌不休”。2013年6月28日,黄金价格跌破了行业普遍视为成本线的1200美元/盎司,达1180美元/盎司。2013年12月31日,国际金价再次接近年内金价底线,最低跌至1182.3美元/盎司。

    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主力合约报价计算,国际金价2013年全年累计下跌28%,是2000年以来首次年下跌,结束了黄金12年的牛市,也是金价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

    据记者统计,2013年全年京城金价共计出现14次下跌,以千足金价格为例,已经从年初1月1日时的408元/克下降至目前的302元/克,下跌106元/克,跌幅近26%。 新京报记者 陈白

    央行数据显示未大举购金

    世界黄金协会昨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中国黄金储备总量居世界第六,排名前三的是美国8133.5吨、德国3387.1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814吨。

    而此前据外媒报道,中国央行一直在增加官方黄金储备,2013年中国黄金消费量创新高,上海日报曾引述美国贵金属咨询公司董事Jeffrey Nichols的话表示,中国可能将宣布官方黄金储备由此前的1054吨翻倍增加至2710吨。

    记者昨日从央行最新更新的数据看到,2013年全年的中国黄金储备仍然维持在3389万盎司(即1054吨),与2009年公布的黄金储备数据1054吨相比并未发生变化,粉碎此前关于央行大举购进黄金的传闻。

    来源:新京报 作者:陈白

【网贷推广宝】2013年中国黄金市场供求述评

    去年我国矿产金的供给能力比10年前的2004年提高了1倍多(109.76%),但需求增长更快,使矿产金对需求的保障度不是增加,而是持续下降,由100%下降到了20.26%。2013年我国黄金来源有3个:矿产金、回收金、进口金。我国矿产金已实现持续14年增长,并于2007年成为世界第一产金国,至今已连续保持了7年。

    在自有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实现供求平衡时一个现实的选择就是增加进口,从2007年公布当年进口黄金39吨以后的7年来,我国进口黄金有了数十倍的增长——到去年,进口已成为我国黄金市场的第一供应源。这是我国黄金供应的重大变化,并且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矿产金——2013年,我国的矿产金供应量为445.417吨,其中由国内地质资源生产的黄金428.163吨,为总矿产金的96.13%;比2012年增加25.716吨,增长了6.23%;利用进口资源生产黄金17.254吨,较2012年增加了3.634吨,增长了26.68%。国内外资源合计增加28.747吨,比2012年增长6.9%。这是我国连续14年黄金产量增长,2013年中国黄金市场供求述评。

    但是,矿产金在总供应量中的比重,由2012年的35.15%下降到30.26%,下降了42.36%,即14.89个百分点。

    2013年,我国有27个省区有黄金产量。全国产金前3名的山东、河南和江西,产量分别为122.834吨、55.785吨和34.943吨;内蒙古、云南、湖南黄金产量分居全国第三至第六名。前6名产区总产量为282.624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6.01%,而前10名产区则包揽了全国八成以上的产量。

    从黄金生产区的各种要素情况分析,在未来可预见的数年里,仍可以保证我国黄金产量保持增长,年增长率将保持在6%至8%。这个增长率与需求增长存在差距,对保障需求的贡献率还可能下降。这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进口金——2007年,我国成为黄金进口国之后,进口量先后突破100吨、300吨、500吨、1000吨关口,2013年进口金数量达1523.754吨,比2012年增加了1004.564吨,增长了近2倍(193.49%),是2007年的38.07倍,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进口国。

    在这1523.754吨进口金中,有387.7吨加工后转出口。因此,实际成为国内供应量的进口金为1136.054吨,为国内黄金供应量的62.73%,是我国第一大黄金供给源。全球的大型冶炼厂多为我国的黄金供应商,采购网络遍及全球。这令我国黄金市场国际化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依存度大大增加。如何确保黄金进口已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目前,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黄金需求有两个途径:

    一是进口原料国内加工。在这方面,我国已有所进展。2013年,进口原料加工产量为17.254吨,但仅为总供应量的0.95%,不足1%;为进口量的1.52%,不足2%。我国有必要扩大黄金生产领域的开放程度,并实行优惠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增加精金矿粉的进口量。

    二是进口成品金锭。这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但也有风险,因为全球黄金资源是有限的。作为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金属,黄金交易很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预,进口黄金进一步增加可能引发次生问题,也是需要预防的。此外,维持低税率,形成税率洼地是保证黄金进口的前提。

    回收金——回收金可以成为黄金的长期供应源,是因为黄金具有稳定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黄金并不能被消费,售出去的黄金还可以进入市场再交换。因此,回收金成为黄金市场的供应源。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供应源,因为回收金供给量与市场需求并不同步,甚至会出现逆向变化,这令回收金供应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般情况下,金价高企会刺激回收金的数量增长,因为有利于变现套利,金价下跌时回收金则会减少。而在我国,情况并不是这样。当前,我国民众藏金的主要目的是财富传承,套现赢利的欲望并不强烈。所以,2012年金价大幅上扬,而回收金数量大幅下降了42.73%;2013年金价下跌,回收金数量却上升了。以财富传承为目的的藏金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变现具有更多个性因素,与金价没有很强的直接的关联性。

    2013年,我国回收金数量为246.923吨,比上年增加了14.503吨,同比增长6.24%,占总供应量的11.23%,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9.13个百分点,是新世纪10多年来的中间偏上水平。

    来源:中国黄金网